首页>茶·信息>武夷山桐木关寻茶“金骏眉”

武夷山桐木关寻茶“金骏眉”

发布时间:2013-11-08 10:23      浏览次数:1589     

   作者:张世红   稿件来源:江南时报 

   年初,我飞往厦门的飞机在双流机场腾空而起。此行只为实现自己一个小小的心愿,到桐木关找金骏眉首泡创始人梁骏德先生。

  早在几年前,就曾喝过一泡正山小种,浓郁厚重的松香让我迷恋不已。直到今年,才知道这泡茶就是梁骏徳所制。前段时间,在《三联生活周刊》上读到一篇文章。文章讲述了北京儒商老阎与梁先生的茶缘,和他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沉醉。“山上的空气是甜的,水也是甜的。我们就像羊吃草一样,趴在地上贪婪地吃着野草莓。”山上的美景和梁先生的茶无不令我神往。于是,我许下心愿,去一趟武夷山。

  从机场到桐木关还有60多公里的山路,汽车行进在弯曲狭窄的山道上,两旁古树林立,远处茶树漫山。泉水顺着崖壁而下,跃入盘山的溪流,水汽氤氲,真如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所言:春山烟云连绵,人欣欣。

  下午6点过,骏德茶厂的小楼跃入眼帘,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终于到了。先见到的,是梁先生的大儿子,梁天梦。

  第二天清晨,在婉转的鸟鸣声中醒来。窗外叠翠,雾气升腾。茶厂里碧绿的春茶正在经历萎凋、揉捻的过程。梁天梦介绍说,父亲16岁开始制茶,21岁时(1968年)就成为生产队初制正山小种红茶的主要骨干,并负责技术把关。屈指算算,已是五十余载的光阴,镶嵌于他生命中,不离不弃。金骏眉的诞生便是他制茶生涯的一个高峰。其间有着怎样的机缘巧合呢?

  机会很快来了,梁骏德先生已来到品茶室。看来,我此行的愿望快要实现了:在晨雾中,在这山这水间,品一泡由梁先生亲自泡的金骏眉。梁先生取出了金骏眉,只见茶丝细小而紧秀,颜色为金黄、黑、褐、银四色相间,与我平常所见的浑身披金毫的“金骏眉”相去甚远。梁先生用初沸之水注入盖碗和杯中为之预热。干茶在温热的茶碗中已是清香四溢。沸水缓缓注入盖碗中,五六秒后出汤。茶汤金黄透亮。啜一口入喉,蜜香幽幽,绵软醇厚,甘甜感顿生。

  梁老还特别叮嘱,正山红茶经得起沸水。小小的细节,彰显出的是泡茶人的用心和制茶人的自信。

  提起金骏眉,梁老有故事:前文中所提的老阎和一位张姓记者都是梁老的好朋友,2005年7月的一天,工人采摘了一斤半鲜芽。张阎二人提出,做单芽的茶,让正山小种再上台阶。在他们的鼓动下,梁老当晚就萎凋、揉捻,第二天当大家看到新起的茶叶时,顿时双目放光,茶叶条索紧结、光滑、细小,很像眉毛;汤色金黄,滋味甘甜、嫩滑。大家叫梁老给茶叶起个名字,因为是亲手做的,用上了一个“骏”字,同时茶叶看上去很像眉毛,所以命名为骏眉。经过称重换算,才知道1斤骏眉需要58000粒芽。

  对梁老而言,自豪的是家族上几代都是文人,遗憾的是,自己上学的日子太短暂了,仅有5年的光阴。“但不一定每个人都上大学。”的确,太多技艺需要我们世人的传承,只要不放弃,无处不是老师,无处不是课堂。他将自己的求知欲投向了制茶这个无比深广的世界。

  下午,我们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,都随着梁天梦到茶园,去看真正的茶源。因终年雾气笼罩,还有前日的大雨,山路湿滑。满山毛竹、松树、红豆杉苍翠欲滴。不知过了多久,梁家茶园终于到了。茶树毫无规律地东一丛,西一簇,毛竹和其他植被给它们遮阳、挡风,循环整个气场。长在石头上的茶树都有二三十年的树龄,却只有一米高,梁天梦的一席话,让我们恍然大悟:“这些茶树都是原生小种野茶,是有性繁殖,根系往下长,能吸收土地里所有的营养。”突然想起陆羽《茶经》所言:“茶者,南方之嘉木也。上者生烂石,中者生砾壤,下者生黄土。”“野者上,园者次。”在石上的野生茶,沐浴在日月之下,滋养在山泉之中。我想,喝茶,就是让我们跟随这种草木之性,真正将自己还原到自然之中。

  此行还收获一个惊喜,在茶山上邂逅台湾茶人何健,一位对全球华人普洱茶风潮具有开创性影响的重量级人物。何健一直强调,保护好我们的环境,才有好茶喝。这与梁骏德先生的说法不谋而合:“好茶60%来源于好的环境,40%才是手艺,好茶是大自然的馈赠。”

  我们与何健相约,台北相见。梁天梦也欣然应和。为这份未来的聚首,何健欢快地唱起来:欢迎欢迎热烈欢迎!原来,在他的好风骨下隐藏的竟是孩童般的天真烂漫。

  我已是满怀憧憬,可以在他的茶室“冶堂”,一起喝茶。

  对每一次的相识,我们谓之缘分。在一盏茶间,我们真正敞开心扉,去倾听,去容纳,去寻找,去汲取。此时山高水长,物我两忘,沉醉在这草木之间。

  游历归来,心境已有改变。即使我的生活还是过去的样子,但已多了一种生趣:有回忆可回味,有希望可期许。这,都源于一盏茶的纯真之爱。